医保领域首项国标发布,在开创建立医保信息平台相关技术规程的同时,也是国家医保服务迈向规范化、一体化、现代化的关键一跃。
李海楠
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首项国家标准正式落地,填补了长期以来医保领域缺少相关施策准绳的空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GB/T 45938—2025)(以下简称《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研制,是医疗保障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医保标准化建设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其在开创建立医保信息平台相关技术规程的同时,也是国家医保服务迈向规范化、一体化、现代化的关键一跃。
《规范》在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核心技术要求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经过充分验证,适用于定点医药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政务服务部门及其他机构等合作应用机构。
其中,标准规定了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个人医保信息授权查询等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接入方式,以及接入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过去,医保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九龙治水”局面,各地医保系统建设标准不一、接口各异,导致全国医保服务呈现“碎片化”割据,形成无形的“数字壁垒”。
现实层面,群众跨区域就医或使用不同渠道办理医保业务时,常陷入“多次登录认证、反复填写信息”的繁琐流程中,这与“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想愿景形成落差。
特别是,从安全角度出发,数据互通不畅势必埋下安全隐患。比如“信息孤岛”难免使得监管无法形成全覆盖,进而对敏感医保信息的保护构成挑战。
医保标准化建设正是对上述困境的系统性回应。国家层面的统一技术规范犹如为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平台铺设了统一标准的“铁轨”,一举打破地域与技术藩篱,奠定了全国医保服务“一套标准走遍天下”的运行基础。
《规范》虽属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对于今后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推进落实便民服务将带来鲜明的引领遵照约束。其积极意义远超技术层面,或将从新的视角重塑医保服务生态。
一方面,统一标准必将带来极致便利。依托《规范》中清晰界定的接入方式、功能与性能要求,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电子处方等在各级定点医药机构、金融机构、线上平台间的应用将实现无差别“全国通办”。“扫码就医”“刷脸结算”将不再是部分大城市的特殊体验,未来将逐步成为任何人、在任何接入机构皆可获得的“标准服务”。
客观而言,这也是医保信息化发展呼吁统一标准的必然要求。截至今年7月,全国接入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的定点医药机构超过93万家,接入医保移动支付的机构达4.7万家,接入医保电子处方的机构超过35万家。不难预料,统一标准实施有助于吸引更大规模的接入机构,助力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发展。
另一方面,安全始终是统一标准的核心要求之一。通过对数据交互、用户认证、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制定严格规范,可为海量医保信息流动构筑坚固的“安全堤坝”。这既是对参保人切身权益的庄严承诺,也为各类合作机构依法合规参与医保服务划定了清晰边界,进而合力夯实群众对“数字医保”的深度信任。
展望未来,国家标准在驱动医保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之余,还会赋能医保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比如,基于统一规范的实时、全量数据,监管部门可构建更强大的基金风险预警体系,进而力促医保资源配置依托大数据实现更高效率与公平性。
当技术规范“光芒”普照进每一处医保服务机构、当“码上办”“刷脸付”成为寻常风景时山东股票配资公司,亿万参保人指尖上的便捷亦将具象地转化为民众心中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泰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